关闭

  人物名片

  蒋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遗址第二三次考古发掘领队。

  跨湖桥博物馆内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是湘湖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家级文保单位,对湘湖的保护和发展意义深远。本次专访的嘉宾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他是跨湖桥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考古领队。

  就唱响西湘记话题,蒋乐提出跨湖桥遗址一度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独的文化存在,也是湘湖最独特的存在。跨湖桥人是最早征服河口湿地的勇敢开拓者,是弄潮儿精神的源头,值得更通俗化地解读与宣传。

  跨湖桥遗址是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漆器独木舟及相关遗迹。跨湖桥遗址可以说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它上面没有叠压比它年代晚的文化层,下面也没有比它年代早的文化层,文化面貌陌生而孤独。

  记者2000年,您还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承担了浦阳江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的研究课题,调查路线从诸暨浦江开始,最后到萧山。你对跨湖桥遗址发掘和保护,有印象深刻的事吗?

  蒋乐跨湖桥遗址的发现过程十分曲折,也很可惜,它本可以比河姆渡遗址更早被关注重视,因为它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发现,发现时间比河姆渡遗址要早。

  1990年第一次考古发掘结束后,考古队选送了四个木质标本到海洋研究所进行14C年代检测。结果显示,跨湖桥遗址年代距今达8000年,比河姆渡遗址早了整整1000年。但当时对14C年代测定数据不是十分信任,其他还有时代的原因,考古与遗址保护工作没有跟进。等十年后我有幸看到遗址时,这里已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

  当初为什么不信任14C年代测定数据呢?主要是因为缺乏地层学类型学证据的支持。跨湖桥遗址的内涵十分单纯,没有复杂的文化层叠压关系,无法从地层学上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我现在经常把跨湖桥遗址叫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它上面没有直接叠压比它年代晚的文化层,下面也没有比它年代早的文化层,所以它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后能够得到承认,除了其独特的内涵逐渐丰富之外,跟浦阳江流域的考古成果有直接的关系。确切地说,是跟诸暨楼家桥遗址有关。

  当时,我们在跨湖桥遗址南边20余公里处发现了楼家桥遗址,年代距今6500年,文化特征属于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也有诸多相似,但跟跨湖桥遗址不一样。两遗址均属浦阳江下游,距离很,这就构成了文化的区域性叠压关系,跨湖桥与河姆渡必然存在早晚关系,互不包容。从陶器上看,各个时代陶器的颜色纹饰器型等都是不同的,比如跨湖桥遗址没有鼎,而楼家桥遗址有鼎,说明跨湖桥遗址的年代肯定比楼家桥遗址要早。总之,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是完全新颖独特的。

  陶釜是跨湖桥遗址最重要的炊具,也是遗址考古发掘里发现数量最多的陶器,其形态跟河姆渡遗址和马家浜遗址的都不一样。另外,陶甑陶钵陶豆等也十分独特。

  陶釜

  记者考古发掘多年后,您重新审视过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存在价值吗?

  蒋乐陶器是我们考古人最关注的西,因为陶器是每个遗址都有的文物,具有普遍的比较性。有机质文物如独木舟,即使当时也存在,也容易腐朽,很难保存下,相反,陶器石器普遍存在,是最好保存的。

  在跨湖桥遗址的陶器,我们最先关注的是陶釜,或者叫作绳纹陶釜,它是跨湖桥文化最重要的炊具,也是遗址考古发掘里发现数量最多的陶器。陶釜的形态跟河姆渡遗址和马家浜遗址发现的陶釜不一样。

  在原先的认识,浙江一南一北两个文化体系,钱塘江以北的陶釜没有或者很少有绳纹;而钱塘江以南的河姆渡遗址文化,绳纹陶釜是最重要的炊器。20世纪90年代,大家对跨湖桥遗址的年代有争议,甚至将它划归到河姆渡文化,就是因为跨湖桥遗址的陶釜也多有绳纹。但跨湖桥的绳纹陶釜跟河姆渡的绳纹陶釜又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把跨湖桥陶釜叫作绳纹卵腹釜,它的下部形态就像个鸡蛋,器高腹深,绳纹交叉且拍印得很好,这是跨湖桥文化陶器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

  太阳纹彩陶片

  除了陶釜,还有盆罐钵盘豆等。这些器名看起千篇一律,但在各种文化遗址的形态特征千变万化。比如跨湖桥遗址圈足盘和豆的部分器物制作精良,有盘内彩,鉴于盘内彩在盛放食物时容易被磨损,推测不是日常用品,而是盛放供品的祭器。还有数量很多的陶钵,某种意义上就是碗杯的用途,但它们是圆底,便于捧在手里喝水或吃饭。双耳罐圈足盘盆钵豆等都是跨湖桥遗址最典型的日常生活器皿。

  跨湖桥遗址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有机质文物的保存上。出土了这么多的骨器木器,甚至有编织物。这些都得益于跨湖桥遗址先天的保存条件,可以说,90以上的遗址都没有如此好的保存条件。跨湖桥遗址保存在地下水位以下,土壤呈弱酸性,腐蚀性不强,便于保存;发掘时,因为边上是一个深度超过20米的砖瓦厂取土坑,这个面积达数万方米的大坑,已经将遗址土层的水分沥干了,所以发掘起很省心,挖表土就像切豆腐一样。

  跨湖桥人吃的素食类有稻米橡子菱角芡实桃杏子等,肉食类涵盖海陆空动物;跨湖桥文化已有狩猎采集纺织捕鱼制陶等社会分工。

  记者今年6月12日,您作为主讲嘉宾在电视台新址录制考古公开课,讲述8000年前跨湖桥遗址的故事。那么,8000年前的打工人吃什么?干些什么呢?

  蒋乐8000年前跨湖桥人吃什么?这个可以通过考古遗物分析。首先,跨湖桥人吃米饭,当时有稻作文化了。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有多年,养活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关于跨湖桥遗址的稻作,我们单位的郑云飞博士发现了1000多粒稻的籽实,还专门写了研究论文。

  跨湖桥人还吃橡子,这属于采集经济。跨湖桥遗址的橡子坑制作相当考究,先挖出筒状或袋状的坑,坑口部用木料搭建成框架结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储藏坑,也是消除橡子的鞣酸涩味的一道水浸泡工序。

  跨湖桥人的零食有菱角芡实核桃,水果有桃杏子野生梅南酸枣。

  跨湖桥人吃的肉类就更丰富了。我们在

  跨湖桥发现了6000多个动物的骨头,大多是碎骨。地上跑的有野猪麋鹿水牛狗老虎豹猫梅花鹿等,天上飞的有天鹅野鸭丹顶鹤大雁鹰,水里的有鳄鱼海豚青蟹螺蛳蛏子乌龟牡蛎鲤鱼等。最有趣的是,螺蛳屁股有穿孔,方便吸吮。

  当时最主要的烹饪方法是烧烤煮和蒸。吃肉采用的烧烤,因为我们发现这些骨头都是用火烤过的。他们也煮肉吃,所以在陶釜底部残余物发现了脂肪类的物质。骨头被敲成一块块的,可能是吸骨髓用。稻米可能是煮的,或者也制成米糕蒸着吃。

  8000年前跨湖桥人有哪些工作要做?换句话说打工人有哪些?猎人肯定有了,因为弓箭是跨湖桥遗址非常重要的文物。弓能保存得这么好是很难得的。这把残弓,我们一开始还真的不认识,看起无非就是一根长木条,之前考古从没有见过类似的器物。日本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弓,有了这个概念后,我对它的观察就更仔细了,后还确定是一把漆弓。跨湖桥发现的弓,抓手的位置由于经常性的摩擦,并没有漆。而且它是经过特殊加工的,间部分的形态便于用手抓握,特征很明确。

  跨湖桥的漆弓比日本发现的弓年代要早且精致。为什么要上漆?我怀疑这把弓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不单纯是狩猎实用器。但不管怎么说,当时打猎已经成为一个职业了,其他还有像采集制陶纺织捕鱼等。

  跨湖桥人是最早的弄潮儿,是第一批占领河口地带的征服者与开拓者。驾驶独木舟的跨湖桥人是征服海洋的先驱。跨湖桥文化还发现有祭祀遗迹和神秘刻符,可能在尝试与天地神灵沟通。

  漆弓

  记者您能分析一下8000年前跨湖桥人的生活状态吗?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对我们现代有什么启示?

  蒋乐跨湖桥文化堪称是弄潮儿精神的源头。跨湖桥人驾驭最早的独木舟,生活在钱塘江口杭州湾,从这一点说,说他们是最早的弄潮儿,并非虚指。另一个角度,跨湖桥文化承续上山文化,上山人选择的居住区是河流上游,跨湖桥人将生活区域从上游向下游河口地带拓展,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资源更丰腴,但同时又很容易遭受水患的环境,其体现了先民的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我把跨湖桥人定义为第一批占领河口原的勇敢征服者。

  跨湖桥独木舟,研究表明它可以在海航行,构架成边架艇,甚至可以进入海洋。跨湖桥独木舟是海洋文化的最早证据,尤其对于后南太洋岛屿的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南太洋地区岛跟岛之间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独木舟,最早的独木舟实证就在跨湖桥。所以我觉得,跨湖桥文化对人类文明拓展的意义非常大。

  为什么说跨湖桥人是勇敢者?这跟他们最后的命运有关系。之前说到,河口地带,特别是钱塘江口,容易遭受水灾。跟水抗争,可能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主题。最后,随着海面上升,湘湖谷地的环境恶化,实际上跨湖桥遗址是被海潮吞没了,跨湖桥人只能向别的地方迁徙,跨湖桥文化末期开始的海面上涨事件约持续了数百年,约距今7000年前,海潮有所退却,宁绍原的古环境得以改善,河姆渡人开始占领了杭嘉湖原,之后的文化再也没有断了。

  从这段历史看,跨湖桥文化代表的勇敢开拓精神,基本跟我们现代萧山崇尚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8000年前的精神源头。

  记者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呢?

  蒋乐8000年前已经存在天人沟通的现象。在跨湖桥遗址,我们发现了一处举行仪式活动祭坛遗迹它是一个分层的土台形遗迹,一层一层向上堆高,19层,每层面都有一个浅坑结构的火烧面,代表着一次仪式性的活动。火烧面旁边的坑洞还出土了一些人骨头片和鹿角,很可能是作为祭品。

  那么祭祀的对象是什么?跨湖桥遗址有太阳纹,万物生长靠太阳,它跟农耕民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我是这样推测的,水患应该是跨湖桥人最为关注的难题,而火与水相克,跨湖桥文化彩陶不但有太阳纹,还有火焰纹,所以这些祭祀活动围绕的主题应该是对水的抗争,人们通过举行这些祭祀活动,达到对土地的拥有占领目的。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还有类似天梯的图符,木器上有形似二八字形符号,鹿角器也有类似符号,研究者认为这些都是原始的卦符。尝试与天地神灵的沟通,这些都是跨湖桥人精神活动的写照。

  跨湖桥遗址井头山遗址都是距今8000年,或可作为浙江境内同类型遗址一起打包申遗。

  记者6月底,湘湖主动牵手西湖,提出唱响西湘记缔结姊妹湖口号。您觉得跨湖桥文化遗址能如何助力新湘湖圆梦?

  蒋乐申请世界文化遗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由此看,学西湖对文化遗的重视与保护,持续做好对跨湖桥遗址的保护工作是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需要再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把她的独特价值发掘总结出。同时也需要对跨湖桥文化做好通俗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对湘湖地区的远古历史有深刻的了解。

  最,余姚井头山遗址有大发现,它的类型跟跨湖桥文化遗址类似,年代也是距今8000年左右。像这类距今8000年左右的遗址都具有特殊意义。随着农业的起源,亚大陆人类在年前从山地洞穴走向河谷盆地,又在8000年前从河谷盆地向河口湿地进发,开始面向海洋拥抱海洋,都属于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我觉得距今8000年前相时间轴承点上的遗址,比如跨湖桥遗址井头山遗址等,或许可以作为浙江境内同类型遗址一起打包申遗。

上一篇:【历史】关于三星堆普通人也该知道的常识 下一篇:解读公司经营范围更变流程